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服务 > 健康知识

护佑妇幼健康丨宝宝肌肉持续抵抗?警惕肌张力障碍

来源:宝鸡市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4-17 09:35

宝宝出生后,肢体肌肉本应灵活自如地发育。然而,少数宝宝在家长做被动操或穿衣服时,可能会出现肢体肌肉持续抵抗、哭闹不配合的情况,甚至出现抬头等动作不协调的现象。这时,家长需要特别警惕一种疾病——肌张力障碍。

什么是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

1.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导致异常姿势或重复性动作。

2.模式化的扭曲动作,可能伴有震颤样表现。

这种疾病常因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并可能伴随肌肉兴奋的泛化。其症状与震颤、舞蹈症、抽动症、肌阵挛等其他不自主运动类似。

肌张力障碍的可能病因?

目前,肌张力障碍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围产期损伤:如缺氧、早产等。

2.发育迟缓: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迟缓。

3.药物暴露: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能引发肌张力障碍。

4.神经系统问题:如脑部结构异常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5.遗传因素: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相关。

肌张力障碍对宝宝健康的影响?

1.运动功能受限:宝宝可能出现翻身、独坐、爬行、站立等动作不协调,容易摔倒。

2.精细运动障碍:抓握、捏取小物品、书写等精细动作不准确。

3.心理行为问题:情绪波动大,易哭闹,胆小怕事,缺乏自信。

如何干预肌张力障碍?

1.推拿和物理治疗。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经络疏通,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肌张力。

手指点穴: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特定的感觉刺激,帮助宝宝更好地整合感官信息,改善运动协调性。

运动功能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2.家庭任务训练。

家长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任务训练,如:帮助宝宝练习抓握、翻身、爬行等动作,逐步提高宝宝的运动能力。

3.早期干预。

对于年龄小于1岁、表现出明显肌张力异常的宝宝,即使未达到诊断标准,也应尽早开始干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宝宝的预后。

温馨提示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有肌张力异常的迹象,如:肌肉持续抵抗、运动不协调等,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帮助宝宝健康成长的关键!

主办:宝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15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