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服务 > 健康知识

健康在线丨汛期防肠道传染病 这些知识要记牢

来源:陕西省疾控局 发布时间:2025-08-25 09:38

近日,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受洪水影响,水源易受污染、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加之人口聚集等因素,肠道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近日,省疾控局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欣提醒广大公众重点防范以下肠道传染病并做好预防措施。

一 需重点防范的肠道传染病

01.细菌性痢疾

病原体:由痢疾杆菌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传播,也可经苍蝇叮咬污染食物或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感染。

主要症状:起病较急,表现为腹痛、腹泻,初期多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感;常伴随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或其它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02.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

病原体: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蔬菜、瓜果、海产品等)、饮用被污染的水是常见感染方式。

主要症状:以急性肝炎为主要表现,包括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多数患者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肝衰竭等严重情况。

03.感染性腹泻

病原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以及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等细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也可经苍蝇媒介或日常生活接触感染。

主要症状:核心表现为腹泻,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或脓血便,常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因大量失水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04.手足口病

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

传播途径:可通过粪-口途径(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餐具、玩具等)、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或接触患者疱疹液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

主要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常伴有发热、口腔疼痛、食欲下降。多数患者症状轻微,1周左右可自愈;少数重症病例(尤其 EV71感染)可能引发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需及时救治。

二 汛期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为有效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公众需牢记以下防控要点:

01. 严把“病从口入”关,确保饮食饮水安全

饮用安全,首选是瓶装水、桶装水和属地的安全饮用水。自供水的水井要做到抽干、清淘、冲洗、再消毒再抽干,然后才能使用。自来水首次使用前,要放空滞留在管道里的水,直到无色无味。切记,水要煮沸之后再饮用。

不食用被洪水浸泡、腐烂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物,不捡食淹死、病死的禽畜;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分开加工,避免交叉污染;食物必须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产品;瓜果需洗净去皮后食用,凉拌菜尽量少吃或不吃。

02.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

养成“勤洗手”习惯,饭前便后、接触污染物后、处理食物前,务必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不方便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

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儿童玩具、餐具等定期清洗消毒,尤其注意婴幼儿卫生护理。

03.做好环境卫生,消除传播隐患

清除积水和淤泥,全面消毒之后才能够回迁入住。墙面、物体表面和地面,可以用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或者擦拭消毒。日常用品可以通过煮沸或者曝晒来消毒,房屋要全面彻底通风、干燥,确保空气清新之后再回迁入住。

采取安装纱窗、使用粘蝇板等措施防制苍蝇,妥善储存食物以防蝇虫污染;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鼠类排泄物污染环境。

04.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就医就诊

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若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皮疹、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接触史,避免带病上学、上班,防止交叉感染。

主办:宝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15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