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常与多种疾病相关。长期失眠可能扰乱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与调节,进而引发情绪问题、记忆力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受损,增加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风险。
失眠的常见诱因
多种躯体疾病及其治疗副作用可直接引发失眠,例如疼痛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突发事件及精神心理因素亦可诱发失眠或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对失眠的核心认识
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包括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热内扰等,最终导致“阳不入阴”(阳气无法敛入阴分,致使人体持续处于清醒状态)。
失眠的常见类型
中医治疗失眠需先辨证分型,再实施针对性调理。常见证型有:
1. 心火亢盛型: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小便黄赤。
2. 肝郁化火型:表现为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胀。
3. 心脾两虚型:睡浅易醒、多梦、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
4. 心肾不交型:心烦失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
5. 痰热内扰型:睡眠表浅、胸闷痰多、恶心腹胀、口苦。
常用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依据证型选用单味中药、中成药或复方汤剂。常用安神药物包括酸枣仁、夜交藤、远志、合欢皮;代表方剂有养心健脾的归脾汤等,中成药如健脑宁口服液。另有中药熏蒸、熏洗、穴位贴敷等外治法。
2.针灸疗法:常取神门穴、内关穴(养心安神)、三阴交穴(调理肝脾肾)、安眠穴(改善睡眠)等,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以助眠。
3.艾灸疗法:采用葫芦灸、艾柱灸、艾香灸等方式,发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祛风散寒之效。
4.拔罐疗法:运用火罐、气罐等技术,达到驱寒活血安神的目的。
5.中药熏香疗法:将安神类中药制成香包、枕芯或粉末制剂,通过嗅觉神经发挥作用。
6.推拿按摩:按揉太阳穴、百会穴,或推揉涌泉穴(滋肾安神),睡前实施可舒缓神经。
7.生活调护:
• 避免睡前情绪激动、过饱或饥饿。
• 保持规律作息,“子时(23:00-1:00)必睡”以涵养阳气。
• 睡前可选用艾叶、生姜等药物泡脚,促进气血循环以助入眠。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治未病”理念与整体调理,尤其适用于慢性失眠或体质、情绪因素引发的睡眠障碍。对于严重失眠症状或伴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在西医检查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获得更显著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