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常见问题解答

“药”你健康丨预防“药”跌到,这些知识你要了解

来源:宝鸡第三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22 11:06

迷迷糊糊、跌跌撞撞,这些时有发生的意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引起难以忽视的伤害。

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机能的退化外,药物也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可调节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其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方面出现异常而导致跌倒。

了解易致跌倒的药物并正确使用,对降低跌倒发生率、减少伤害严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哪些药物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降压药

常见药物: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洛尔类、多沙唑嗪等。

导致跌倒的可能原因:血压下降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乏力、视力模糊、肌无力、平衡困难、晕厥和短暂意识丧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在多种降压药联用的情况下。有研究表明,在使用降压药的1-14天内加用其他类型降压药或增加药物剂量会增加跌倒风险。

利尿药

常见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短时间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出现嗜睡、乏力、晕眩、站立不稳等。

降糖药

常见药物:胰岛素、阿卡波糖等。

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在使用过量或进食不佳时,可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从而出现头晕、共济失调、昏迷、震颤等。

抗过敏药

常见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中枢抑制效应,包括镇静、嗜睡、困倦、乏力、协调性欠佳和颤抖等。

镇静催眠药

常见药物:艾司唑仑、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嗜睡、晕眩、精神错乱、认知受损、运动失调及延缓反应时间等。

抗抑郁、抗精神病、抗癫痫药

这几类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可能产生锥体外反应,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增加患者跌倒、噎食等危险事件发生风险。在锥体外系反应尚未缓解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保护措施,防止其摔倒或坠落。

如何预防药物导致的跌倒

1.合理用药,遵从医嘱

老年人用药千万不可“试食”,要有明确适应症,切忌乱服药,杜绝不遵医嘱而随意增加剂量、药品种类,更要避免同时服用多种易导致摔倒的药物。

2.服用相关药物后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服药后1-2小时内应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条件允许可静卧30分钟再下床活动;镇静催眠药应临睡前服用。

因服药后如厕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跌倒,所以服药前应试着先去一趟厕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服药后跌倒的概率。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

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等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跌倒的风险。老年人可根据条件选择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柔力球等,进行长期、规律的锻炼,这类运动会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体力,延缓身体功能退化的速度。

4.环境安全

确保家中地面平整无杂物,光线充足,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和抓杆,以减少跌倒的可能性。

结语

易致跌倒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跌倒风险。因此在日常用药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医嘱合理用药,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引起的跌倒风险。老年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该加强重视,共同保障用药安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主办:宝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15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