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刚刚过去的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市卫健委通报表扬了一批医务工作者,他们或扎根基层数十年如一日地护佑群众健康,或奔赴偏远地区点亮生命之光,亦或是守护在病床边与病魔较量……他们用行动书写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近日,记者走近了三位“最美医生”,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医”线故事。
扎根百姓身边当好“健康卫士”——服务基层最美医务工作者
麟游县酒房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勇建
麟游县酒房镇中心卫生院距离县城63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今年是王勇建在这里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卫生院不仅添置了B超等检查设备,还增设了康复理疗科室,这些变化对他来说,是向群众期盼的优质医疗服务又迈进了一步。
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王勇建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工作。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不断加强,在不少人眼中,基层卫生院“作用不大”,但王勇建却坚信其“大有可为”。
王勇建说:“农村居住群众比较多,离县城比较远,看病很不方便,如果有急症病例需要上门出诊的,我们能随叫随到,为患者提供一些治疗的指导意见,规范转诊,争取急救时间和机会。对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还应该在基层,尤其是这几年的心脑血管病比较多,除了急性发病期在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后期的康复期还是在乡镇卫生院,所以咱不光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有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指导及后期治疗,这都是离不了的。”
“重治疗轻预防”是不少人对待疾病的意识误区,为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王勇建时常和同事开展送医进村活动,免费为患者冬病夏治贴三伏贴。每逢集市,还邀请资深医生来院义诊,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
酒房镇辖常住人口3000人,其中以老人及留守儿童较多,全院年门诊量4000至5000人次。王勇建表示,“还患者以健康”是医务工作者应始终秉承的理念。他希望未来能够和同事们一起补短板、优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王勇建希望基层卫生机构能够在辅助检查上争取项目,购买急需、必不可少的设备,扩展服务能力,更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也要加强职工医风医德教育,增强职工服务意识,提高急症和常见病的救治能力。
二十八载春秋,王勇建辗转多个基层卫生院,始终恪守医者仁心的道德情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的宗旨。他表示,“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既是荣誉,更是前进的动力。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援藏援外最美医务工作者
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医生杨小静
来到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阿里地区,杨小静被分配到改则县人民医院内科。尽管进藏前做足了准备,但初到时头痛、气短、眩晕等高原反应接踵而至。没几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杨小静主动请缨前往普兰县,强忍高反带来的不适,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呼吸着更加稀薄的空气,杨小静与当地医务人员、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历时两个多月,终于打赢了疫情防控攻坚战。
回到医院,杨小静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临床工作中。藏区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并不少见,受限于医疗条件,稍微严重的病人需转院治疗,杨小静的工作重点是对病人进行基础的诊疗和病情判断,对急症病人进行紧急救治。
一天夜里,同事的一通电话将杨小静从睡梦中叫醒,医院收治了一位车祸后四肢无力的患者,不知该如何处理。凌晨四点,杨小静赶到急诊科,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查体,初步判断是车祸致颈椎高颈段损伤,杨小静及时给予患者颈托固定,并跟随急救车护送患者前往上级医院。一路上,杨小静一边保护患者,防止二次受伤,一边给随行的藏区医生讲解此类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边治疗边带教,对杨小静来说是常有的事。直到现在援藏之行已经结束一年,杨小静依然和当地医务人员保持着联系。杨小静说:“现在,藏区的同事还会经常和我联系,通过电话和微信,沟通交流患者的治疗方案。”
从2011年入职至今,杨小静一直在一线临床工作,经历过援藏之后,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她表示会一直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心竭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现在的脑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希望自己能不断细化专业知识,给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杨小静说。
立志中医奋斗不止——科研创新最美医务工作者
市中医医院医生倪朋芸
2019年,倪朋芸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市中医医院,进入科研管理岗位。面对基础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作为新人的倪朋芸奋力“向内求”。
入职后,倪朋芸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她结合中医药特点,融入中医药理论层面的研究,将理论实验数据和临床真实情况相互关联,并自学了生物信息学大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在有限的资源下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同时,从多层面研究验证自己的科研灵感和问题假设,经过不断努力,倪朋芸先后争取到2个市级和1个省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2篇。
今年,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倪朋芸再次给自己“加码”,参与到中医门诊工作中。工作内容增加,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但她觉得双重身份能够让自己更好地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倪朋芸表示,理论性的研究最终是要应用到临床才会实现价值,要在临床发现问题,再去研究它、促进研究的深度,形成研究和临床应用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格局。
科研长路漫漫。倪朋芸深知,做科研是为了解决临床和患者的实际问题,探索医学未解之谜。只有科研创新与临床研究相促相长,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她表示,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刚刚起步,她将为此而不懈努力。